[2025/8/11]
洗牙是维护口腔健康的常规方式,通过专业器械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、菌斑和色素,预防牙周疾病。很多人对洗牙存在误解,认为会损伤牙齿,其实规范操作的洗牙不仅安全,还是预防口腔问题的重要手段。了解洗牙知识,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呵护口腔健康。
一、为什么要定期洗牙?
牙齿表面的菌斑如果未及时清除,会逐渐矿化形成牙结石。牙结石附着在牙龈边缘或牙龈下方,会刺激牙龈,引发牙龈炎,表现为牙龈红肿、出血。若长期不处理,可能发展为牙周炎,导致牙龈萎缩、牙齿松动,甚至脱落。
定期洗牙能有效去除牙结石和菌斑,减少口腔细菌滋生,降低牙周疾病的发生影响。同时,洗牙过程中医生还能及时发现龋齿、牙齿隐裂等潜在问题,便于尽早治疗。
二、洗牙常见误区解析
(一)洗牙会让牙齿变松
这种说法是错误的。牙齿松动通常是因为牙周组织已经受到严重破坏,牙结石的存在暂时起到了 “固定” 作用。洗牙去除牙结石后,原本被掩盖的牙齿松动问题显现出来,让人误以为是洗牙导致的。实际上,及时洗牙能阻止牙周疾病进一步发展,保护牙齿稳固。
(二)洗牙会损伤牙釉质
规范的洗牙操作使用的是超声波洁牙仪器,通过高频振动去除牙结石,不会损伤牙釉质。但如果操作不当,如功率过大或在同一部位停留时间过长,可能会对牙齿造成一定影响。因此,选择正规的口腔机构和专业医生非常重要。
(三)每天刷牙就不用洗牙
刷牙虽然能清除部分菌斑,但对于牙缝、牙龈沟等部位的菌斑和牙结石难以 清除。即使刷牙方式正确,也无法替代洗牙的作用。长期不洗牙,这些部位的牙结石会越积越多,危害口腔健康。
三、哪些人需要洗牙?哪些人不适合?
(一)适合洗牙的人群
(二)不适合洗牙的人群
-
患有急性传染病,如肝炎、肺结核等,需要在病情稳定后再洗牙;
-
口腔内有急性炎症,如牙龈脓肿等,应先进行治疗,再洗牙;
-
患有出血性疾病,如白血病、血小板减少等,洗牙可能会导致出血不止,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;
-
安装了心脏起搏器的人群,不宜使用超声波洗牙,以免干扰起搏器的正常工作。
四、洗牙的流程
-
口腔检查:医生会先检查口腔情况,判断是否适合洗牙,以及确定洗牙的方案。
-
洁牙:使用超声波洁牙仪器或手动器械,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、菌斑和色素。对于牙龈下方的牙结石,可能需要进行龈下刮治。
-
抛光:洗牙后,牙齿表面可能会变得粗糙,需要进行抛光,使牙齿表面光滑,减少菌斑和牙结石的附着。
-
漱口:使用漱口液漱口,杀灭口腔内的细菌,保持口腔清洁。
五、洗牙后的注意事项
-
洗牙后 1-2 天内,牙齿可能会出现敏感症状,如遇冷热刺激时感到酸痛,这是正常现象,一般会逐渐缓解。在此期间,应避免食用过冷、过热、过酸、过甜的食物。
-
洗牙后不要立即刷牙,以免刺激牙齿和牙龈。可以在饭后用温水漱口,24 小时后再正常刷牙。
-
洗牙后要注意口腔卫生,坚持每天早晚刷牙,饭后漱口,使用牙线等工具清洁牙缝,预防牙结石和菌斑的再次形成。
-
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洗牙,一般建议每年洗牙 1-2 次。
总之,洗牙是一种安全、有效的口腔保健方式,对维护口腔健康有着重要意义。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洗牙,消除误区,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,让我们的牙齿更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