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25/8/13]
洗牙,作为口腔保健的常规项目,是通过专业器械清除牙齿表面及牙龈沟内的牙结石、菌斑和色素,从而预防牙周疾病、维护口腔健康的手段。很多人对洗牙存在认知偏差,有人担心伤害牙齿,有人觉得没必要,实则定期洗牙是保持口腔健康的重要方式,尤其对预防牙龈炎、牙周炎等疾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一、关于洗牙的常见误区,你中招了吗?
1. 洗牙会让牙齿变松、牙缝变大?
这种说法其实是对洗牙的误解。牙齿松动、牙缝变大并非洗牙导致,而是因为牙齿周围早已存在牙结石,这些牙结石长期堆积压迫牙龈,导致牙龈萎缩、牙槽骨吸收。当洗牙去除牙结石后,原本被牙结石占据的空间暴露出来,才让人产生牙齿变松、牙缝变大的错觉。及时洗牙反而能阻止牙周组织进一步受损,避免牙齿问题加重。
2. 每天认真刷牙,就不需要洗牙?
即使每天坚持刷牙,也难以 清除牙齿邻面、牙龈沟等隐蔽部位的菌斑和牙结石。这些残留物长期积累,会逐渐钙化形成牙结石,刷牙无法去除。因此,无论刷牙多认真,都需要定期洗牙,才能 清洁口腔,预防牙周疾病。
3. 洗牙后牙齿会变敏感,所以尽量不洗?
洗牙后短期内牙齿敏感是正常现象,主要是因为牙结石去除后,牙本质暴露所致,通常几天到一两周就会自行缓解。这种短暂的敏感与牙周疾病带来的长期危害相比,微不足道。如果因害怕敏感而拒绝洗牙,只会让牙结石越积越多,增加牙齿疾病的影响。
二、哪些人需要定期洗牙?
1. 口腔卫生习惯一般的人群
即使每天刷牙,若刷牙方式不正确或清洁不 ,牙齿上仍会有菌斑和牙结石堆积,这类人群建议每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。
2. 吸烟者
吸烟会导致牙齿表面形成大量烟斑,且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牙龈,加速牙结石的形成,吸烟者洗牙的频率可适当提高。
3. 牙周病患者
对于已经患有牙龈炎、牙周炎的人,洗牙是基础治疗手段之一,具体洗牙频率需根据病情由医生制定,可能需要每 3 个月到半年一次。
4. 正在进行正畸治疗的人
正畸矫正器会增加牙齿清洁的难度,容易堆积食物残渣和菌斑,因此正畸患者需要更频繁地洗牙,以维护口腔健康。
三、洗牙的流程是怎样的?
1. 口腔检查
洗牙前,医生会先对口腔进行 检查,了解牙齿、牙龈的健康状况,判断是否存在牙周疾病、龋齿等问题,制定合适的洗牙方案。
2. 洁治操作
医生会使用超声波洁牙机或手工器械,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、菌斑和色素。超声波洁牙机通过高频振动将牙结石击碎,同时喷水冷却和冲洗,过程安全且舒适。
3. 抛光处理
洁治后,牙齿表面可能会有些粗糙,医生会用抛光膏对牙齿进行抛光,使牙齿表面更光滑,减少菌斑和牙结石的再次附着。
4. 术后叮嘱
洗牙结束后,医生会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,如短期内避免食用过冷、过热、过酸的食物,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等。
四、洗牙后的护理要点
1. 饮食注意
洗牙后的 1-2 天内,应避免食用辛辣、刺激性食物,以及过冷、过热、过酸、过甜的食物,以免刺激牙齿和牙龈,引起不适。
2. 口腔清洁
继续保持早晚刷牙、饭后漱口的习惯,刷牙时动作要轻柔,避免损伤刚清洁过的牙龈。可以使用牙线、牙间刷等辅助工具,清洁牙齿邻面。
3. 不适处理
如果洗牙后出现牙齿敏感、牙龈轻微出血等情况,一般无需特殊处理,会自行缓解。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,应及时就医。
五、如何选择正规的洗牙机构?
1. 查看资质
选择持有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的正规口腔医疗机构,确保机构具备开展洗牙项目的资质和条件。
2. 了解医生水平
选择经验丰富、技术熟练的口腔医生或洁牙师进行操作,可通过查看医生的执业证书、患者评价等方式了解其专业水平。
3. 关注消毒情况
洗牙过程中会使用各种器械,这些器械直接接触口腔,因此机构的消毒措施至关重要。要选择消毒严格、流程规范的机构,避免交叉感染。
总之,洗牙是一种安全、有效的口腔保健方式,定期洗牙能帮助我们及时清除口腔内的有害物质,预防牙周疾病,让牙齿和牙龈保持健康状态。走出洗牙误区,养成定期洗牙的习惯,才能为口腔健康筑牢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