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医院动态

近日,知名网络红人曹三岁与合肥二哥亲自来到合肥长庚医院,为医院的产科团队送上了一面象征感激与认可的锦旗。这不仅是对医院产科工作的高度肯定,更..查看详情

快速咨询

24在线免费咨询
0551-63855551

当前位置:当前位置:首页>>口腔科室>>洗牙

洗牙常见误区解析:走出认知误区,科学维护口腔健康

[2025/8/15]

洗牙作为重要的口腔保健方式,却因人们对其缺乏正确认知,存在不少误区。这些误区可能导致人们拒绝洗牙或错误对待洗牙,进而影响口腔健康。了解并纠正这些误区,能帮助人们更科学地看待洗牙,主动做好口腔保健,预防口腔疾病。

一、误区一:洗牙会损伤牙齿

1. 误区解读

很多人认为洗牙会磨掉牙齿表面的牙釉质,导致牙齿变敏感或受损。这种观点其实是对洗牙过程的误解。

2. 科学解析

正规的洗牙操作是利用超声波的振动原理,通过工作尖击碎牙结石,并不会直接磨削牙齿表面。专业医生会控制好仪器的频率和力度,避免对牙釉质造成损伤。洗牙后牙齿出现敏感,多是因为原本被牙结石覆盖的牙本质暴露,并非牙齿受损,这种敏感通常会在几天内自行缓解。

二、误区二:洗牙后牙缝会变大

1. 误区解读

不少人发现洗牙后牙缝似乎变大了,便认为是洗牙导致的,从而抗拒洗牙。

2. 科学解析

实际上,牙缝变大并非洗牙造成的。牙缝原本就存在,只是被牙结石和牙龈炎症引起的肿胀所填满,让人难以察觉。洗牙清除牙结石后,肿胀的牙龈逐渐消退,原本被掩盖的牙缝就显现出来,给人牙缝变大的错觉。这恰恰说明洗牙清除了致病因素,有利于牙龈健康恢复。

三、误区三:每天认真刷牙就不用洗牙

1. 误区解读

一些人觉得只要每天坚持认真刷牙,就能 清洁口腔,无需再洗牙。

2. 科学解析

日常刷牙和使用牙线等方式,虽然能清除大部分牙菌斑和食物残渣,但对于牙齿邻面、牙龈沟等隐蔽部位的牙菌斑和牙结石,很难 清除。长期积累的牙结石会持续刺激牙龈,引发口腔疾病。洗牙能清除这些日常清洁无法触及的污垢,是对日常口腔护理的有效补充,二者不能相互替代。

四、误区四:洗牙会导致牙齿松动

1. 误区解读

部分人担心洗牙会让原本稳固的牙齿变得松动,尤其是老年人,这种顾虑更为明显。

2. 科学解析

牙齿松动并非洗牙导致,而是牙周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。牙结石和牙菌斑长期刺激牙周组织,会导致牙龈萎缩、牙槽骨吸收,牙齿失去支撑就会松动。洗牙清除牙结石后,牙齿暂时失去牙结石的 “固定” 作用,可能会让人感觉松动更明显,但这是疾病本身的问题,而非洗牙造成的。及时洗牙反而能控制牙周疾病,防止牙齿进一步松动。

五、误区五:洗牙频率越高越好

1. 误区解读

有人认为洗牙次数越多,口腔就越健康,于是频繁洗牙。

2. 科学解析

洗牙频率并非越高越好,过度洗牙可能会对牙龈造成刺激,影响口腔正常的菌群平衡。一般来说,健康人群每 6-12 个月洗牙一次即可;牙周疾病患者可根据病情,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缩短洗牙间隔,但也需遵循科学规律,不能盲目频繁洗牙。

六、误区六:洗牙能让牙齿变白

1. 误区解读

很多人希望通过洗牙让牙齿变得洁白,若洗牙后牙齿没有明显变白,就认为洗牙效果不好。

2. 科学解析

洗牙的主要作用是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、牙菌斑和外源性色素(如茶渍、烟渍),让牙齿恢复自然色泽,而非改变牙齿本身的颜色。对于氟斑牙、四环素牙等内源性着色的牙齿,洗牙无法起到美白效果,需要通过其他牙齿美白方法改善。

七、误区七:洗牙后口腔问题会复发,没必要洗

1. 误区解读

一些人发现洗牙后一段时间,口腔内又会出现牙菌斑和牙结石,便觉得洗牙没用,没必要再洗。

2. 科学解析

洗牙后口腔问题复发,是因为口腔是一个有菌环境,日常进食和口腔活动都会导致牙菌斑再次形成,若不注意日常护理,牙结石也会重新堆积。这并不意味着洗牙没有意义,相反,定期洗牙能及时清除新形成的牙结石,防止口腔疾病加重。同时,洗牙后更应注重日常口腔护理,才能有效维持口腔健康。
纠正对洗牙的认知误区,树立科学的口腔保健观念,才能更好地发挥洗牙的作用。定期到正规口腔机构洗牙,配合日常口腔护理,是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保障,能有效预防牙龈炎、牙周炎等口腔疾病,让口腔始终保持健康状态。

特色专题 / SPECIAL
医院环境 / ENVIRONMENTAL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