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医院动态

近日,知名网络红人曹三岁与合肥二哥亲自来到合肥长庚医院,为医院的产科团队送上了一面象征感激与认可的锦旗。这不仅是对医院产科工作的高度肯定,更..查看详情

快速咨询

24在线免费咨询
0551-63855551

当前位置:当前位置:首页>>口腔科室>>种牙

长期缺牙再做种植: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

[2025/8/20]

牙齿缺失后若长期未修复,牙槽骨会因失去咀嚼刺激而逐渐吸收萎缩,如同 “失去根基的土壤”。这种骨量流失会给后续种植牙带来巨大挑战 —— 传统种植所需的骨高度、宽度不足,直接影响种植体的稳定性。但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发展,通过植骨、上颌窦提升等辅助手段,多数骨量不足的患者仍能实现种植修复。了解这些挑战与应对方案,能帮助长期缺牙者更科学地规划治疗。

一、长期缺牙的核心挑战:牙槽骨 “流失” 的连锁反应

牙齿缺失后,牙槽骨的吸收从缺牙当天就已开始,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。缺牙 1 年,牙槽骨高度可能减少 25%;缺牙 5 年以上,骨量可能流失 50% 以上,甚至出现颌骨形态改变。这种骨量不足会导致多重问题:

1. 骨量无法支撑种植体

  • 高度不足:如下颌后牙区缺牙过久,牙槽骨吸收可能接近下牙槽神经,若直接植入种植体,可能损伤神经导致下唇麻木;上颌后牙区则可能因骨吸收过深,种植体易穿通上颌窦引发感染。
  • 宽度不足:牙槽骨宽度<6mm 时,无法容纳常规直径(3.5-5mm)的种植体,强行植入会导致骨壁过薄,术后易出现骨折或种植体松动。

2. 邻牙倾斜与对颌牙伸长

  • 长期缺牙会导致缺牙间隙两侧的邻牙向缺隙倾斜,对颌牙(上 / 下颌对应的牙齿)向缺隙伸长,进一步压缩缺牙空间,增加种植体植入难度 —— 不仅需要足够骨量,还需先矫正倾斜或伸长的牙齿,否则种植体无法正常排列。

3. 软组织萎缩

  • 牙槽骨吸收会导致牙龈随之萎缩,缺牙区牙龈变薄、变平,影响种植后的美观效果(如牙冠与牙龈衔接不自然),甚至可能暴露种植体基台。

二、应对骨量不足:让 “贫瘠土壤” 重新变得 “肥沃”

针对长期缺牙导致的骨量不足,临床通过多种辅助技术为种植体创造 “扎根基础”,核心是通过植骨或骨增量手术恢复骨量。

1. 植骨技术(GBR,引导骨再生技术):为牙槽骨 “补土”

  • 适用情况:牙槽骨宽度或高度轻度至中度不足(如宽度 5-6mm、高度不足 3mm)。
  • 原理:通过植入骨材料(自体骨、人工骨粉或两者混合),填补骨缺损区域,再覆盖生物膜(防止软组织长入骨缺损区,引导骨细胞生长),最终实现骨量增加。
  • 手术过程
    1. 翻开缺牙区牙龈瓣,暴露骨缺损部位;
    1. 植入骨材料(如人工骨粉颗粒,颗粒大小与骨愈合速度相关);
    1. 覆盖生物膜(可吸收膜无需二次手术取出,不可吸收膜需 3-6 个月后拆除);
    1. 缝合牙龈,等待骨愈合(通常 3-6 个月)。
  • 优势:操作相对简单,能有效增加骨宽度和高度,为种植体提供足够支撑。

2. 上颌窦提升术:为上颌后牙区 “创造空间”

  • 适用情况:上颌后牙区缺牙过久,牙槽骨高度<5mm,种植体可能穿通上颌窦底(上颌窦是位于上颌骨内的空腔,与鼻腔相通)。
  • 分类与过程
    • 上颌窦内提升(微创):适用于骨高度轻度不足(5-8mm)。通过专用器械从牙槽骨顶部轻轻抬起上颌窦底黏膜,形成空间后植入骨粉,无需翻开上颌窦外侧壁,创伤小,术后 (愈合时间 3-4 个月)。
    • 上颌窦外提升(开放术式):适用于骨高度严重不足(<5mm)。从上颌窦外侧壁开窗,翻开窦底黏膜,植入骨粉后关闭窗口,创伤较大,愈合时间需 6-8 个月,但能获得更多骨增量。
  • 关键影响:需避免上颌窦底黏膜破损(发生率约 5%-10%),若黏膜破损可能导致骨粉进入上颌窦,需立即修补,否则易引发感染。

3. 其他骨增量技术:针对复杂情况的 “定制方案”

  • onlay 植骨术(外置骨块移植):适用于严重骨缺损(如宽度<4mm)。从患者自身髂骨、下颌骨外斜线取骨块,移植到缺牙区牙槽骨表面,增加骨量。优点是骨愈合效果好,缺点是供骨区会留下创伤,愈合时间长达 6-9 个月。
  • 牵张成骨术:通过特制牵张器缓慢牵拉牙槽骨,刺激新骨生成,适用于极严重的骨缺损(如下颌骨部分缺损)。治疗周期长(3-6 个月),但能显著增加骨量和颌骨长度。
  • 短种植体应用:若骨量不足但不愿接受植骨,可选择短种植体(长度<8mm),通过减少种植体长度避开神经或上颌窦,但其长期稳定性略低于常规种植体,需严格评估咬合负荷。

三、辅助治疗的必要性:为什么不能 “直接种植”?

许多长期缺牙患者希望跳过植骨等步骤直接种植,这种想法可能导致严重后果:
  • 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不足,易松动脱落,失败率高达 50% 以上;
  • 骨壁过薄可能导致术后骨折,或种植体暴露于口腔内引发感染;
  • 损伤神经或上颌窦,导致长期麻木、疼痛或鼻窦炎。
植骨等辅助手术的目的不是 “增加治疗难度”,而是通过科学手段为种植体创造符合要求的骨条件,确保长期成功率。临床数据显示,经过规范骨增量后再种植,10 年存活率可达 85% 以上,与骨量充足者相当。

四、长期缺牙患者的治疗流程:从评估到种植的全周期

  1.  检查:通过 CBCT 精准测量骨量(高度、宽度、密度),评估邻牙倾斜、对颌牙伸长程度,制定整体方案(是否需要先矫正牙齿)。
  1. 预处理:若邻牙倾斜或对颌牙伸长严重,需先进行正畸治疗(如推回倾斜牙、压低伸长牙),恢复缺牙间隙。
  1. 骨增量手术:根据骨缺损程度选择植骨、上颌窦提升等技术,等待骨愈合(3-9 个月)。
  1. 种植体植入:骨愈合后,植入合适长度和直径的种植体,确保初期稳定性。
  1. 后续修复:等待 3-6 个月骨结合后,安装基台和牙冠,完成修复。
整个过程历时 6-18 个月(因骨增量方式而异),虽比常规种植周期长,但能为长期成功奠定基础。

结语:骨量不足不可怕,科学应对是关键

长期缺牙导致的骨量不足确实增加了种植难度,但绝非 “种植禁区”。现代口腔种植技术通过多样化的骨增量手段,能为多数患者创造种植条件。对于长期缺牙者而言,尽早就诊是关键 —— 缺牙时间越短,骨量流失越少,治疗越简单,费用也越低。
若已出现严重骨量不足,需理性看待植骨等辅助治疗,选择经验丰富的种植医生和配备完善设备的医疗机构,制定个性化方案。记住,种植的最终目标不仅是 “装上牙齿”,更是获得长期稳定、功能良好的修复效果,而科学的骨增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。

特色专题 / SPECIAL
医院环境 / ENVIRONMENTAL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