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25/8/22]
补牙是一项系统性的口腔治疗操作,从前期检查到最终完成修复,每个步骤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和操作规范。以下将分步骤详细解读补牙的全过程:
一、术前检查与诊断
在进行补牙操作前,医生会先对患者的口腔进行 检查。通过视诊观察牙齿表面是否有龋洞、变色等情况,用探针探查龋洞的深度、范围以及是否有探痛,同时借助口腔 X 线片(如根尖片)判断龋坏是否累及牙髓、根尖周组织,以及龋洞的大小、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。
根据检查结果,医生会明确诊断,确定龋坏的类型(如浅龋、中龋、深龋)和程度,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等其他辅助治疗,同时制定个性化的补牙方案,包括选择合适的补牙材料等。
二、局部麻醉(必要时)
如果龋洞较深,接近牙髓,或患者对疼痛较为敏感,医生会进行局部麻醉。通常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阻滞麻醉的方式,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牙齿周围的组织中,使该区域的神经传导暂时被阻断,从而减轻患者在后续操作中的疼痛感。
麻醉生效后,医生会用探针轻探患牙,确认患者无明显痛感后,再进行下一步操作。
三、窝洞制备
窝洞制备是补牙过程中的关键步骤,目的是去除病变组织、建立良好的固位形和抗力形,为补牙材料提供稳定的支撑。
医生会使用高速手机、低速手机配合各种车针,先去除牙齿表面的龋坏牙体组织,包括软化的牙本质和细菌感染的部分,直至露出健康的牙体组织。然后根据牙齿的解剖形态和补牙材料的特性,修整窝洞的形状,使窝洞具有一定的深度、宽度和坡度,以保证补牙材料能够牢固地固定在牙齿上,同时避免在咀嚼过程中出现材料脱落或牙体折裂的情况。
在制备窝洞的过程中,医生会不断用冷水冲洗,以降低产热对牙髓的刺激,同时清除碎屑,保持视野清晰。
四、窝洞消毒
窝洞制备完成后,需要进行消毒处理,以杀灭窝洞内残留的细菌,防止继发龋的发生。
医生会根据窝洞的深度和污染情况,选择合适的消毒药物(如 75% 酒精、樟脑酚等),用小棉球蘸取后涂抹在窝洞内壁及底部,停留一定时间后,用干棉球将窝洞擦拭干净。
五、垫底(必要时)
如果窝洞较深,距离牙髓较近,为了保护牙髓,防止补牙材料对牙髓产生刺激,需要进行垫底处理。
常用的垫底材料有氢氧化钙制剂等,医生会将垫底材料均匀地覆盖在窝洞底部,厚度一般为 0.5-1mm,起到隔绝刺激、促进牙髓修复的作用。对于较浅的窝洞,通常不需要垫底。
六、充填补牙材料
根据之前确定的补牙方案,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补牙材料进行充填。
对于复合树脂材料,医生会先在窝洞内涂抹粘结剂,光照固化后,将复合树脂材料分层填入窝洞,每一层都需要光照固化,直至填满窝洞,并修整外形,使其与周围牙齿的形态协调一致。
对于玻璃离子水门汀等材料,医生会直接将材料填入窝洞,压实、塑形,待材料凝固后进行外形修整。
如果选择嵌体修复,此时会取印模,送加工厂制作嵌体,待嵌体完成后,再进行粘结固定。
七、调牙合与抛光
补牙材料充填完成后,需要进行调牙合,即让患者咬合,检查补牙材料是否过高,是否影响正常的咬合关系。如果有过高的部分,医生会用咬合纸标记出来,并用磨具磨除。
调牙合完成后,对补牙材料的表面进行抛光处理,使表面光滑,减少食物残渣的附着,防止菌斑形成,同时也能提高补牙后的美观度和舒适度。
至此,整个补牙过程基本完成。术后医生会告知患者注意事项,如短期内避免用患牙咀嚼过硬、过黏的食物等,以确保补牙效果的稳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