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25/8/22]
补牙材料脱落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问题,不仅影响牙齿功能,还可能导致龋坏进一步发展。其原因涉及材料特性、牙齿条件、操作规范及术后护理等多个方面,具体分析如下:
一、补牙材料自身特性因素
不同补牙材料的粘结性、强度及适应性存在差异,是导致脱落的内在原因之一。
玻璃离子水门汀虽然操作简便且能释放氟离子,但整体强度较低,粘结性相对较弱,在承受较大咬合力的后牙区域,或用于大面积缺损修复时,容易因受力不均而脱落。尤其是在材料固化初期(24 小时内),若过早咀嚼硬物,脱落影响会显著增加。
复合树脂的粘结性和强度较好,但对操作环境要求较高。若材料过期、储存不当(如受潮湿影响),会导致固化不全或性能下降,进而影响与牙体组织的结合力,增加脱落概率。此外,部分患者可能对树脂材料存在过敏反应,虽罕见,但也可能间接导致材料与牙体分离。
银汞合金依靠机械固位(即窝洞形态卡住材料),若材料调制比例不当(汞含量过多或过少),会影响其硬度和固位效果,长期使用后可能出现松动脱落。
二、牙齿自身条件因素
牙齿的缺损状况、牙体组织质量等,直接影响补牙材料的固位效果。
牙体缺损面积过大时,剩余牙体组织无法为材料提供足够的支撑和固位空间,即使选择强度较高的材料,也难以抵抗日常咀嚼压力,容易出现脱落。例如,深龋导致的大面积窝洞,或牙齿折裂后的不规则缺损,都可能因固位形不足而引发材料脱落。
牙齿存在继发龋或牙体组织继续脱矿时,会破坏材料与牙体之间的粘结界面,导致两者分离。尤其是当龋坏发生在材料边缘时,细菌滋生会逐渐侵蚀牙体组织,使材料失去附着基础,最终脱落。
此外,牙齿颈部的楔状缺损、牙龈退缩导致的牙根暴露区域,由于牙体组织薄弱且形态不规则,材料粘结难度较大,也是脱落的高发部位。
三、医生操作规范因素
补牙过程中的操作细节是否规范,是决定材料能否稳固留存的关键。
窝洞制备不符合要求会直接影响固位效果。例如,窝洞深度不足、没有形成合理的抗力形和固位形(如缺少倒凹、鸠尾等结构),会导致材料与牙体组织的机械锁合力不足,容易在咀嚼时脱落。此外,若去腐不 ,窝洞内残留软化的牙本质或细菌,会影响材料与健康牙体的粘结,同时可能引发继发龋,间接导致材料脱落。
粘结过程操作不当也是常见原因。使用复合树脂时,若牙面清洁不 (残留食物残渣、唾液)、酸蚀剂处理时间不足或过长、粘结剂涂抹不均匀或未完全固化,都会大幅降低粘结强度。对于玻璃离子水门汀,若窝洞未充分干燥,材料与牙体之间可能形成气泡,影响粘结效果。
材料充填时若未充分压实,内部存在空隙,会导致材料强度下降,在受力时易出现碎裂或脱落。此外,充填后未及时调整咬合,导致材料局部受力过大,长期磨损后也可能松动脱落。
四、患者术后护理因素
补牙后的维护方式不当,会加速材料脱落的进程。
补牙后短期内(尤其是玻璃离子水门汀、复合树脂等材料未完全固化前)咀嚼过硬、过黏的食物,会对材料造成剧烈冲击或牵拉,导致其变形、松动甚至脱落。例如,咬坚果、啃骨头等行为,可能直接使后牙的补牙材料崩裂;食用糯米、口香糖等黏性食物,则可能将材料粘脱。
口腔卫生不佳会导致材料边缘滋生菌斑、牙结石,长期刺激牙龈引发炎症,同时也会加速继发龋的发生,破坏材料与牙体的结合界面。此外,刷牙方式不当(如横向用力刷牙、使用过硬牙刷),可能直接磨损补牙材料边缘,导致材料逐渐松动脱落。
对于儿童患者,若存在不良口腔习惯(如咬手指、咬铅笔),会反复刺激补牙部位,增加材料脱落的影响。
五、其他因素
牙齿咬合关系异常(如深覆牙合、夜磨牙)的患者,补牙材料会承受额外的咬合力或摩擦力,长期处于过度负荷状态,容易出现磨损、松动甚至脱落。
此外,补牙后若出现牙髓炎症或根尖周炎,牙齿可能出现咬合痛、叩痛,患者不自觉地避开患牙咀嚼,但若炎症未及时处理,可能导致牙体组织进一步破坏,间接引发材料脱落。
总之,补牙材料脱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一旦发生脱落,应及时就医重新修复,避免牙体组织进一步受损。同时,选择正规医疗机构、遵循医生术后指导,可有效降低脱落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