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25/9/2]
异位妊娠(俗称宫外孕)是指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,其中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(占 90% 以上)。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,易与正常早孕或其他妇科疾病混淆,若未能及时识别和诊断,可能引发输卵管破裂、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,危及生命。因此,掌握其早期识别要点和诊断方法至关重要。
异位妊娠的早期识别要点
异位妊娠的早期识别需结合病史、症状及体征,警惕以下关键信号:
-
停经史与不规则阴道出血:多数患者有明确停经史(6-8 周),但部分患者因月经周期不规律或出现不规则出血而误认为是 “月经”。出血通常量少、色暗红或深褐,淋漓不尽,少数患者出血量类似月经量,需与正常月经区分(异位妊娠出血常伴有腹痛,而正常月经腹痛较轻或无)。
-
腹痛症状:这是异位妊娠最常见的症状,表现为一侧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,若输卵管妊娠发生破裂,会突然出现一侧下腹部撕裂样剧痛,常伴有恶心、呕吐。疼痛可扩散至全腹,刺激膈肌时还会引起肩胛部放射性疼痛。
-
高危因素提示:有异位妊娠病史者再次发生异位妊娠的影响是正常女性的 3-4 倍;盆腔炎、输卵管炎(尤其是衣原体、淋病奈瑟菌感染)会导致输卵管粘连、狭窄,增加异位妊娠可能;输卵管手术史(如结扎、成形术)、宫内节育器放置、辅助生殖技术(如试管婴儿)等,均为异位妊娠的高危因素。若存在以上情况,停经后出现异常出血或腹痛,需高度警惕。
-
全身症状预警:随着病情进展,患者可能出现头晕、乏力、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,严重时出现晕厥、休克(因腹腔内大出血所致),此时往往提示输卵管已破裂,需紧急就医。
异位妊娠的诊断方法
异位妊娠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、辅助检查综合判断,以下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:
血 HCG 定量检测是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重要指标。正常宫内妊娠时,血 HCG 水平每 1.7-2 天翻倍增长;而异位妊娠时,由于胚胎着床位置血供不足,HCG 增长缓慢,翻倍时间延长(超过 7 天),且峰值低于正常妊娠(通常<10000IU/L)。若血 HCG>2000IU/L 但 B 超未发现宫内孕囊,需高度怀疑异位妊娠。动态监测 HCG 变化(间隔 48 小时复查)比单次检测更有意义,若增长速度<50%,异位妊娠可能性显著增加。
超声检查是确诊异位妊娠的 “金标准”,结合血 HCG 水平可提高诊断准确性:
-
阴道 B 超:在血 HCG>1500-2000IU/L 时,阴道 B 超应能显示宫内孕囊。若此时宫内未见孕囊,而在输卵管、卵巢、宫颈等部位发现混合性包块(孕囊或胚芽),且伴有盆腔积液(多为积血),即可确诊异位妊娠。
-
腹部 B 超:适用于血 HCG>6500IU/L 的情况,可辅助观察宫外包块和腹腔内出血情况,但分辨率低于阴道 B 超,早期诊断价值稍弱。
超声检查还能排除宫内妊娠合并宫外孕(罕见,但需警惕),明确是否存在输卵管破裂、腹腔内大出血等急症。
血清孕酮水平可辅助判断妊娠状态。正常宫内妊娠早期孕酮多>25ng/ml,而异位妊娠或胚胎发育不良时孕酮水平较低(通常<5ng/ml 提示妊娠失败,5-25ng/ml 为可疑异常)。但孕酮检测特异性较低,需结合血 HCG 和 B 超结果综合判断。
适用于怀疑腹腔内出血的患者,通过穿刺阴道后穹窿(盆腔最低部位)抽取液体,若抽出暗红色不凝血(无血块),提示腹腔内出血,支持异位妊娠破裂的诊断。该方法操作简单、快速,可为急症手术提供依据,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异位妊娠(如出血量少或未破裂)。
腹腔镜是诊断异位妊娠的 “终极手段”,可直接观察输卵管、卵巢等部位的妊娠病灶,明确诊断的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(如输卵管开窗取胚术、切除术)。适用于诊断困难、病情稳定的患者,或需要同时治疗的情况,但属于有创检查,一般不作为首选。
诊断流程与注意事项
临床通常遵循 “症状 - 血 HCG-B 超” 的递进式诊断流程:
-
对有停经史、异常出血或腹痛的女性,首先检测血 HCG,确认是否妊娠。
-
若血 HCG 阳性,结合超声检查:
-
宫内宫外均未见异常→48 小时后复查血 HCG 和 B 超,排除早期宫内妊娠或异位妊娠。
-
对高度怀疑异位妊娠但诊断不明确者,密切监测生命体征,必要时行后穹窿穿刺或腹腔镜检查。
诊断时需注意:① 避免仅凭一次检查否定异位妊娠,需动态监测;② 区分异位妊娠与宫内妊娠流产(两者均有出血、腹痛,需结合 HCG 变化和 B 超鉴别);③ 对无症状的高危人群(如试管婴儿术后),需早期筛查,避免漏诊。
总之,异位妊娠的早期识别依赖于对高危因素和异常症状的警惕,而诊断需结合血 HCG、超声等检查的协同判断。及时诊断并干预,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影响,保障患者生命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