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25/8/11]
霉菌性外阴炎是一种常见的外阴炎症,主要由念珠菌感染引起,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最为常见。这种炎症常与霉菌性阴道炎同时存在,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不适,若不及时治疗,容易反复发作。了解霉菌性外阴炎的相关知识,能帮助女性更好地识别和应对这一问题,守护外阴健康。
一、霉菌性外阴炎的定义与致病菌
霉菌性外阴炎是指外阴皮肤和黏膜因念珠菌感染而发生的炎症反应。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,在正常情况下,少量念珠菌可存在于女性阴道内,并不会引发疾病。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阴道内环境发生改变时,念珠菌会大量繁殖,从而引发感染,进而波及外阴,导致霉菌性外阴炎。
白色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,加热至 60℃1 小时即可死亡,但对干燥、日光、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,这也是其容易引发反复感染的原因之一。
二、霉菌性外阴炎的典型症状
(一)剧烈瘙痒
外阴瘙痒是霉菌性外阴炎最突出的症状,程度较为剧烈,常常让患者坐立难安,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。瘙痒症状在夜间或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会更加明显,患者忍不住搔抓,可能会导致外阴皮肤破损。
(二)外阴皮肤改变
外阴皮肤会出现红肿、充血的情况,严重时可伴有抓痕、糜烂或浅表溃疡。由于念珠菌感染,外阴部位可能会出现白色豆腐渣样的分泌物附着,这是霉菌性外阴炎的典型特征之一。
(三)其他不适
患者还会感到外阴有灼热感、疼痛感,在排尿、性生活时,这些不适症状会加重。部分患者可能会因长期瘙痒和疼痛而出现烦躁、焦虑等情绪问题。
三、诱发霉菌性外阴炎的常见因素
(一)阴道环境改变
阴道内糖原增多、酸度增加时,有利于念珠菌繁殖。如妊娠期女性,体内激素水平变化,会使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,酸度升高,容易诱发感染;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,阴道内糖原也会增多,为念珠菌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(二)免疫力下降
机体免疫力降低时,如长期熬夜、过度劳累、营养不良、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等,身体对念珠菌的抵抗力减弱,容易引发感染。
(三)不规范使用抗生素
长期或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,会破坏阴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,抑制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,导致念珠菌大量繁殖,进而引发霉菌性外阴炎。
(四)不良生活习惯
穿着紧身、不透气的化纤内裤,会使外阴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,有利于念珠菌滋生;使用不合格的卫生用品、不注意外阴清洁或过度清洁,也可能诱发感染。此外,性生活传播也是一个重要途径,若性伴侣携带念珠菌,可能会导致交叉感染。
四、霉菌性外阴炎的诊断与治疗
(一)诊断方法
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,如剧烈瘙痒、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等,结合妇科检查进行初步判断。妇科检查时可见外阴红肿、有抓痕,阴道内有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。
为了明确诊断,医生会取阴道或外阴分泌物进行实验室检查,如涂片镜检,若在分泌物中找到念珠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,即可确诊。
(二)治疗方法
治疗霉菌性外阴炎以抗真菌治疗为主,同时要注意消除诱因。
对于单纯性霉菌性外阴炎,可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,如克霉唑乳膏、咪康唑栓剂等,将药物涂抹于外阴患处,能有效抑制念珠菌生长,缓解症状。一般用药后症状会明显改善,具体用药疗程需遵医嘱。
对于复杂性或反复发作的霉菌性外阴炎,除了局部用药外,可能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真菌药物,如氟康唑等。同时,要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基础疾病,停用不必要的抗生素,以减少复发影响。
需要注意的是,性伴侣若有感染症状,也应同时进行治疗,避免交叉感染导致炎症反复发作。
五、霉菌性外阴炎的预防措施
(一)注意个人卫生
保持外阴清洁干燥,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,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液或肥皂。勤换内裤,选择棉质、透气的内裤,清洗后要在阳光下晾晒,以杀灭念珠菌。
(二)合理使用抗生素
避免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,如需使用,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以防止破坏阴道内菌群平衡。
(三)增强机体抵抗力
保持规律的作息,避免熬夜;合理饮食,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;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增强身体免疫力,减少念珠菌感染的机会。
(四)改善生活习惯
避免穿着紧身、不透气的内裤,保持外阴通风透气。注意性生活卫生,性生活前后要清洗外阴,若性伴侣有感染,应及时治疗。
霉菌性外阴炎虽然常见且容易复发,但只要及时诊断、规范治疗,并做好预防措施,就能有效控制病情,减少复发。女性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外阴健康,一旦出现疑似症状,应及时就医,切勿自行用药,以免延误病情或导致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