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25/8/22]
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炎症性疾病,可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,两者在症状表现和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。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正确措施,能有效缓解不适、防止病情加重。
一、哺乳期乳腺炎的症状与应对
1. 典型症状
哺乳期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 3-4 周的初产妇,常由乳汁淤积和细菌感染引起。初期表现为乳房局部胀痛,触摸时可发现边界不清的硬块,伴有明显压痛;随着病情进展,乳房皮肤会出现红肿、发热,局部温度升高,患者可能出现寒战、高热(体温可达 38.5℃以上)、乏力等全身症状。若未及时处理,炎症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乳腺脓肿,此时乳房硬块变软,触之有波动感,疼痛加剧,发热持续不退。
2. 应对方法
-
排出淤积乳汁:这是缓解哺乳期乳腺炎的关键。可通过亲喂、吸奶器吸奶等方式,确保乳汁排空,避免乳汁淤积加重炎症。喂哺时尽量让婴儿吸空一侧乳房后再换另一侧,若婴儿食量小,剩余乳汁需用吸奶器吸出。
-
局部护理:在炎症早期(未形成脓肿时),可采用冷敷缓解疼痛和肿胀(每次 15-20 分钟,间隔 3-4 小时);若乳房红肿明显,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温热敷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。同时,保持乳头清洁,每次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乳头,避免乳头破损。
-
药物治疗:若伴有高热或局部炎症明显,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(如青霉素类、头孢类),用药期间需咨询医生是否暂停哺乳。若疼痛剧烈,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安全的止痛药物。
-
脓肿处理:一旦形成乳腺脓肿,需及时就医,通过穿刺抽脓或手术切开引流排出脓液,同时配合抗生素治疗。
二、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症状与应对
1. 典型症状
非哺乳期乳腺炎多见于中青年女性,病因尚未完全明确,可能与自身免疫、导管扩张、感染等因素相关。其症状相对隐匿,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。常见表现为乳房单侧或双侧出现硬块,质地较硬,边界不清,伴有隐痛或胀痛,部分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(多为浆液性、脓性或血性);病情进展后,乳房皮肤可能出现红肿、破溃,形成窦道或瘘管,长期不愈。与哺乳期乳腺炎不同,非哺乳期乳腺炎全身症状(如发热)较少见。
2. 应对方法
-
明确诊断:非哺乳期乳腺炎症状与乳腺癌有相似之处,需通过乳腺超声、钼靶、穿刺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,排除恶性病变。
-
药物治疗:根据病情可采用抗生素(针对感染)、糖皮质激素(减轻炎症反应)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,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病理结果制定方案。
-
手术治疗: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、肿块较大或形成窦道、瘘管的患者,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组织,但术后仍有复发可能,需配合长期随访。
-
生活调理:保持规律作息,避免过度劳累;饮食清淡,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;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精神紧张,有助于降低复发影响。
三、乳腺炎的预防要点
-
哺乳期: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,避免婴儿含乳睡觉,防止乳头损伤;每次哺乳后及时排空乳汁,避免淤积;若乳头出现破损,需及时治疗(如涂抹乳头保护霜),暂停亲喂时用吸奶器排空乳汁。
-
非哺乳期:注意乳房卫生,避免穿过紧的内衣,减少乳房压迫;定期进行乳腺检查,发现乳房硬块或异常分泌物及时就医。
总之,乳腺炎的症状因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,哺乳期乳腺炎以急性炎症伴全身症状为主,非哺乳期乳腺炎以慢性肿块和反复发作为特点。无论哪种类型,及时就医、规范治疗是关键,同时做好日常预防和护理,能有效降低发病影响和复发概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