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医院动态

近日,知名网络红人曹三岁与合肥二哥亲自来到合肥长庚医院,为医院的产科团队送上了一面象征感激与认可的锦旗。这不仅是对医院产科工作的高度肯定,更..查看详情

快速咨询

24在线免费咨询
0551-63855551

当前位置:当前位置:首页>>口腔科室>>牙齿矫正

牙齿矫正可能带来的风险与应对

[2025/8/23]

牙齿矫正虽能改善牙齿排列与咬合,但作为一项口腔正畸治疗,过程中可能因个体差异、护理不当、方案设计偏差等因素,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。多数影响可通过科学预防、及时处理得到控制,无需过度担忧。以下从常见影响类型、成因、表现及应对措施展开详细说明,帮助用户理性看待并规避影响。
一、口腔局部影响:最常见且与日常护理密切相关
口腔局部影响多因矫正装置刺激、清洁不到位或牙齿移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引发,是矫正期间最易出现的问题,及时干预即可缓解。
(一)口腔黏膜损伤:矫正初期常见不适
1. 成因与表现
  • 托槽 / 弓丝刺激:传统金属托槽、陶瓷托槽的边缘较锐利,初期佩戴时易摩擦嘴唇内侧、颊黏膜或舌头,导致黏膜红肿、溃疡(俗称 “口腔溃疡”),尤其说话、进食时疼痛明显;弓丝末端若未修剪平整或松动后移位,也可能 “扎嘴”,造成黏膜划伤。
  • 隐形矫正器边缘刺激:部分隐形矫正器边缘若贴合度不佳(如尺寸偏差、边缘未打磨光滑),可能摩擦牙龈或唇黏膜,引发局部不适,但程度通常轻于托槽类矫正。
2. 应对措施
  • 预防为主:传统托槽矫正初期,可在医生指导下在托槽边缘粘贴正畸保护蜡(提前备用),形成保护层,减少黏膜摩擦;隐形矫正器佩戴前检查边缘,若有锐利感可联系医生调整或打磨。
  • 及时处理损伤:出现口腔溃疡后,暂停使用刺激性食物(如辛辣、过烫食物),用不含酒精的温和漱口水(如含恢复新液的漱口水)漱口,促进黏膜修复;若溃疡面积较大、疼痛明显,可局部涂抹口腔溃疡凝胶(如西瓜霜凝胶),通常 1-2 周可自愈。
  • 紧急处理弓丝扎嘴:若弓丝末端扎黏膜,先用干净棉签轻轻将弓丝推回原位,或用正畸保护蜡包裹扎嘴部位,避免持续划伤,次日及时联系医生复诊调整弓丝。
(二)牙龈炎 / 牙周炎:清洁不到位的主要后果
1. 成因与表现
  • 菌斑堆积:矫正装置(托槽、弓丝、隐形矫正器)会增加清洁难度,若刷牙不 ,食物残渣与菌斑长期附着在牙齿表面、牙龈沟内,会刺激牙龈,引发牙龈炎(表现为牙龈红肿、刷牙出血、牙龈松软);若未及时控制,炎症进一步发展会破坏牙周组织,导致牙周炎(表现为牙龈萎缩、牙根暴露、牙齿轻微松动),尤其成年人、牙周基础较弱者影响更高。
  • 矫正力过大:若医生施加的矫正力过大,会压迫牙周组织,影响牙周血液循环,降低牙周组织抵抗力,间接增加牙龈炎、牙周炎的发生概率。
2. 应对措施
  • 强化清洁预防:严格遵循之前提到的 “分矫正方式清洁方法”,传统托槽矫正需用正畸牙刷、牙缝刷、冲牙器组合清洁,隐形矫正需做到 “摘戴清洁”,每天清洁时间不低于 5 分钟;矫正期间每 3-6 个月洗牙 1 次,清除牙结石,避免炎症加重。
  • 及时治疗炎症:出现牙龈红肿、出血后,先自查清洁是否到位,若清洁无问题,需在 3-5 天内复诊,医生可能会局部涂抹消炎药物(如碘甘油),或调整矫正力大小;若发展为牙周炎,需暂停矫正,先进行牙周系统治疗(如牙周刮治、牙周手术),待炎症控制后再恢复矫正。
(三)牙齿脱矿(白斑)与龋齿:清洁盲区引发的牙齿损伤
1. 成因与表现
  • 脱矿:托槽覆盖区域的牙齿表面(尤其托槽边缘)清洁困难,菌斑中的细菌代谢糖分产生酸性物质,腐蚀牙齿釉质,导致牙釉质脱矿,表现为牙齿表面出现白色斑点(“脱矿白斑”),若不及时干预,斑点会逐渐变深,发展为龋齿(蛀牙),出现牙齿敏感、黑洞。
  • 隐形矫正器内菌斑残留:若隐形矫正器佩戴时间过长(超过 22 小时 / 天)且清洁不及时,矫正器内的菌斑会持续接触牙齿,同样可能导致局部脱矿,尤其牙齿邻面影响较高。
2. 应对措施
  • 预防脱矿:使用含氟牙膏刷牙,每天早晚配合含氟漱口水漱口(如 0.05% 氟化钠漱口水),增强牙齿抗酸能力;传统托槽矫正者可定期(每 2-3 个月)让医生在托槽周围涂抹氟化物凝胶,形成保护层。
  • 处理脱矿白斑:发现白斑后,立即加强含氟护理,减少甜食摄入,若白斑较浅,通过 1-3 个月的强化护理可逐渐恢复;若已发展为龋齿,需暂停矫正,由牙医去除腐坏组织后补牙,避免龋坏进一步加深(若龋坏累及牙髓,可能需要根管治疗,延长矫正周期)。
二、矫正效果相关影响:与方案设计、依从性密切相关
这类影响直接影响矫正最终效果,多因方案不合理、患者未遵医嘱导致,需通过 “科学制定方案 + 严格配合” 规避。
(一)牙齿移动异常:矫正方向或速度偏离预期
1. 成因与表现
  • 方案设计偏差:医生对牙齿问题判断不准确(如未正确评估颌骨关系、牙齿拥挤度),或矫正力施加不当(如力量过大导致牙齿倾斜、力量过小导致移动缓慢),可能导致牙齿移动方向偏离预设轨迹,表现为 “牙齿排列仍不齐”“咬合关系未改善”,甚至出现新的牙齿间隙。
  • 患者依从性差:隐形矫正者若每日佩戴时间不足 20 小时(如频繁取下、夜间不佩戴),或传统托槽矫正者经常吃硬食导致托槽脱落、弓丝变形,会打乱牙齿移动节奏,导致移动速度缓慢或方向偏移,延长矫正周期。
2. 应对措施
  • 科学制定方案:矫正前选择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,确保 检查(口腔 CT、牙模扫描)后再设计方案,方案确认时主动沟通疑问,避免因信息不全导致方案偏差。
  • 及时调整偏差:复诊时医生若发现牙齿移动异常,会立即调整方案(如传统托槽矫正更换弓丝、调整托槽位置;隐形矫正重新设计矫正器);患者需严格遵医嘱佩戴矫正装置,避免自行调整或减少佩戴时间,若托槽脱落、矫正器损坏,48 小时内联系医生处理。
(二)牙齿反弹:矫正后常见的远期影响
1. 成因与表现
  • 保持器佩戴不足:矫正结束后,牙齿在新位置尚未稳定,需通过佩戴保持器维持位置。若未按医嘱佩戴(如仅佩戴 1-2 个月就停用),牙齿会因牙周组织的 “记忆性” 逐渐回到原来的位置,表现为 “牙齿缝隙变大”“前牙再次拥挤”“咬合关系反弹”,尤其成年人、牙齿问题较复杂者反弹影响更高。
  • 生长发育影响:青少年矫正后若颌骨仍在发育,若保持器佩戴不及时,可能因颌骨发育异常导致牙齿再次错位(如反颌反弹)。
2. 应对措施
  • 严格佩戴保持器:遵循 “循序渐进减量” 原则,矫正后前 1-2 年全天佩戴(除进食、清洁外),之后根据医生建议改为 “夜间佩戴”,部分人群需长期夜间佩戴(5 年以上),不可擅自停用。
  • 定期复查监测:矫正后每 3-6 个月复诊 1 次,医生会检查牙齿稳定性,若发现轻微反弹,可及时调整保持器(如更换为固定保持器),避免反弹加重;若反弹严重,可能需要二次矫正(但难度与费用会增加)。
三、其他少见影响:需结合个体情况警惕
这类影响发生率较低,但可能对口腔健康造成较大影响,需在矫正前充分评估个体情况。
(一)牙根吸收:牙齿移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异常
1. 成因与表现
  • 生理机制:牙齿移动时,牙根表面会出现轻微的 “吸收”(骨质代谢过程),通常吸收量较小(不超过 2mm),无明显症状,矫正后可逐渐恢复。但部分人群(如存在牙根发育异常、牙周炎病史者)或矫正力过大时,可能出现严重牙根吸收(吸收量超过 3mm),导致牙根变短、牙齿松动,甚至影响牙齿使用寿命。
2. 应对措施
  • 矫正前评估:矫正前通过口腔 CT 检查牙根长度与形态,若存在牙根短小、牙根弯曲等问题,医生会调整矫正方案(如减小矫正力、缩短牙齿移动距离),降低吸收影响。
  • 定期监测:矫正期间每 6-12 个月复查口腔 CT,监测牙根吸收情况,若发现轻微吸收,及时减小矫正力;若吸收严重,需暂停矫正,评估牙齿稳定性,必要时终止矫正,避免牙根进一步吸收。
(二)颞下颌关节紊乱:咬合调整不当引发
1. 成因与表现
  • 咬合关系骤变:矫正过程中若咬合调整过快(如短期内大幅内收前牙、调整咬合高度),会导致颞下颌关节(连接下巴与颅骨的关节)受力不均衡,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,表现为 “张口时关节弹响”“张口困难”“太阳穴或下巴疼痛”,尤其本身有颞下颌关节问题的人群影响更高。
2. 应对措施
  • 方案设计兼顾关节健康:矫正前告知医生是否有颞下颌关节不适史,医生会在方案中纳入关节保护目标,避免咬合调整幅度过大,必要时先进行关节治疗(如关节理疗)再开始矫正。
  • 及时干预症状:出现关节弹响、疼痛后,立即复诊,医生会调整矫正方案(如暂时减小矫正力、调整咬合垫),同时建议避免张大嘴、咬硬物,配合热敷关节区域(每天 2-3 次,每次 15 分钟),多数症状可在 1-2 个月内缓解;若症状持续加重,需联合颞下颌关节专科医生共同治疗。
四、总结:影响可控,关键在 “预防 + 及时处理”
牙齿矫正的影响并非不可避免,核心在于 “前期科学评估、中期规范护理、后期坚持维护”:
  1. 选择专业医生:矫正前通过口碑、案例筛选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,确保方案设计合理,避免因方案偏差引发影响;
  1. 严格遵医嘱护理:按之前提到的 “矫正期间清洁方法” 做好口腔护理,避免因清洁不到位导致黏膜损伤、牙龈炎、龋齿;
  1. 主动沟通与复诊:出现任何不适(如黏膜溃疡、牙龈出血、关节疼痛)及时联系医生,不拖延处理;定期复诊,让医生实时监测矫正进度与牙齿健康,及时调整方案;
  1. 重视保持器佩戴:矫正后严格按要求佩戴保持器,避免牙齿反弹,确保矫正效果长期稳定。
只要做好以上几点,多数影响可被有效控制,最终实现 “牙齿整齐 + 口腔健康” 的双重目标。


特色专题 / SPECIAL
医院环境 / ENVIRONMENTAL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