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25/9/1]
白带常规检查是妇科最基础的检查项目之一,通过对阴道分泌物的性状、成分及病原体的检测,可快速判断阴道微生态平衡状态,为阴道炎、宫颈炎等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。以下详细解析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:
一、基础外观检查
-
颜色与性状:医生通过肉眼观察白带的颜色(如白色、黄色、黄绿色、血性等)和质地(如稀薄、黏稠、豆腐渣样、泡沫状等)。
-
临床意义:正常白带为白色稀糊状或蛋清样,若出现黄绿色脓性、豆腐渣样、泡沫状、血性等异常,多提示感染或病变(如霉菌性阴道炎白带呈豆腐渣样,滴虫性阴道炎呈泡沫状黄绿色)。
-
气味:通过嗅觉判断白带是否有异味(如鱼腥味、臭味等)。
-
临床意义:正常白带无明显异味,细菌性阴道病常伴有鱼腥臭味,严重感染(如厌氧菌感染)可能出现恶臭。
二、显微镜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
(一)阴道 pH 值测定
-
检测方法:用 pH 试纸蘸取白带,对比标准色卡读取数值(正常范围为 3.8-4.4)。
-
pH 值升高(>4.5)提示阴道酸性环境被破坏,多见于细菌性阴道病、滴虫性阴道炎(滴虫可消耗糖原导致 pH 值上升),或绝经后女性(雌激素下降使乳酸杆菌减少,pH 值升高)。
-
pH 值降低(<3.8)较少见,可能与过度清洁或某些特殊感染相关。
(二)阴道清洁度分级
-
分级标准: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阴道杆菌、上皮细胞、白细胞(或脓细胞)及杂菌数量,分为 Ⅰ-Ⅳ 度:
-
Ⅰ 度:大量阴道杆菌和上皮细胞,无杂菌、白细胞,视野干净,提示阴道环境正常。
-
Ⅱ 度:中等量阴道杆菌和上皮细胞,少量杂菌和白细胞(0-5 个 / 高倍视野),仍属正常范围,可能与轻微刺激有关。
-
Ⅲ 度:少量阴道杆菌和上皮细胞,较多杂菌和白细胞(5-15 个 / 高倍视野),提示阴道炎症(如轻度细菌性阴道炎)。
-
Ⅳ 度:无阴道杆菌,少量上皮细胞,大量杂菌和白细胞(>15 个 / 高倍视野),提示严重阴道炎症(如滴虫性、霉菌性阴道炎或混合感染)。
-
临床意义:清洁度 Ⅰ-Ⅱ 度为正常,Ⅲ-Ⅳ 度提示阴道微生态失衡,需结合其他指标判断感染类型。
(三)微生物检测
-
临床意义:提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,常伴随豆腐渣样白带、剧烈瘙痒。
-
临床意义:提示滴虫性阴道炎,多表现为黄绿色泡沫状白带、外阴瘙痒,属于性传播疾病,性伴侣需同时治疗。
-
检测结果:阳性(阴道上皮细胞表面黏附大量加德纳菌等厌氧菌,细胞边缘模糊)。
-
临床意义:是细菌性阴道病的特异性指标,常伴随 pH 值升高、胺试验阳性。
-
检测方法:向白带中加入 10% 氢氧化钾溶液,若释放出鱼腥臭味则为阳性。
-
临床意义:阳性多提示细菌性阴道病,因厌氧菌代谢产生的胺类物质遇碱挥发所致。
-
临床意义:增多(>5 个 / 高倍视野)提示阴道或宫颈存在炎症,数值越高,炎症程度可能越重(如宫颈炎、阴道炎急性期)。
-
参考范围:正常情况下大量存在(+++ 至 ++++)。
-
临床意义:乳酸杆菌是阴道正常菌群的优势菌,能维持阴道酸性环境、抑制致病菌生长。数量减少或消失提示阴道微生态失衡,易发生感染。
三、检查结果的综合解读
白带常规检查结果需结合多项指标综合判断,例如:
-
若霉菌阳性 + 豆腐渣样白带 + 瘙痒,可确诊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;
-
若线索细胞阳性 + 胺试验阳性 + pH 值>4.5,可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;
-
若滴虫阳性 + 泡沫状白带 + 白细胞增多,提示滴虫性阴道炎。
此外,清洁度异常但无明确病原体时,可能为非特异性阴道炎,多与卫生习惯、免疫力下降相关。
四、检查注意事项
-
检查前 24 小时避免性生活、阴道冲洗、上药,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;
-
避开月经期,最佳检查时间为月经干净后 3-7 天;
白带常规检查虽简单,但能快速锁定阴道感染类型,为临床用药(如抗真菌药、抗生素)提供直接依据,是妇科炎症诊断不可或缺的基础检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