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25/9/8]
洗牙作为维护口腔健康的基础项目,却常被大众误解。不少人因错误认知拒绝洗牙,反而加重牙周问题。以下针对 5 个高频误区,结合医学常识逐一澄清,帮你建立科学认知。
误区一:洗牙会让牙缝变大
很多人洗完牙后感觉牙缝变宽,便认为是洗牙造成的。实则牙缝本就存在,只是长期被牙结石填满,掩盖了真实间隙。洗牙清除牙结石后,牙缝恢复原本状态,并非洗牙 “撑大” 牙缝。若不及时清除牙结石,其会持续压迫牙龈,导致牙龈萎缩,反而让牙缝越变越大。
误区二:洗牙会损伤牙釉质
部分人担心超声波洗牙的高频振动会磨坏牙釉质。但目前正规机构使用的超声波洁牙机,振动频率和力度经过精准调控,探头仅作用于牙结石,不会直接接触牙釉质。且洗牙后会进行抛光处理,用柔软的抛光杯和温和的抛光膏修复牙齿表面细微划痕,反而能减少牙菌斑附着,保护牙釉质。
误区三:洗牙后牙齿会更敏感
有人洗牙后遇冷热食物牙齿酸痛,就觉得洗牙会加重敏感。其实洗牙本身不会导致敏感,而是清除牙结石后,原本被覆盖的牙本质暴露,暂时出现敏感反应。这种敏感多在 1-2 周内逐渐缓解,若敏感明显,可使用抗敏感牙膏。若不洗牙,牙结石长期刺激牙龈,可能引发牙龈萎缩、牙根暴露,反而会让敏感问题更严重。
误区四:健康牙齿无需洗牙
不少人觉得自己刷牙认真,牙齿不疼不痒就不用洗牙。但牙菌斑形成后,24 小时内会钙化形成牙结石,而牙结石用牙刷、牙线无法清除,会不断滋生细菌,引发牙龈炎、口臭等问题。即使牙齿表面看似干净,牙龈沟、牙缝等隐蔽处仍可能堆积牙结石。建议健康人群每 6-12 个月洗牙一次,预防牙周疾病。
误区五:洗牙能让牙齿变白
部分人希望通过洗牙达到美白效果,发现牙齿未明显变白就认为洗牙没用。其实洗牙的核心目的是清除牙结石、牙菌斑和部分外源性色素(如烟渍、茶渍),让牙齿恢复自然颜色,而非像美白治疗那样改变牙齿本身色泽。若想让牙齿更白,可在洗牙后咨询医生,选择专业的牙齿美白项目。
洗牙是预防牙周疾病的重要手段,正确认识洗牙,定期到正规医疗机构洗牙,才能更好地维护口腔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