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医院动态

近日,知名网络红人曹三岁与合肥二哥亲自来到合肥长庚医院,为医院的产科团队送上了一面象征感激与认可的锦旗。这不仅是对医院产科工作的高度肯定,更..查看详情

快速咨询

24在线免费咨询
0551-63855551

当前位置:当前位置:首页>>产科中心>>无痛分娩

无痛分娩的实施流程与药物选择探讨

[2025/9/8]

无痛分娩(分娩镇痛)的实施需遵循 “评估 - 准备 - 操作 - 监测 - 调整” 的标准化流程,同时结合产妇疼痛程度、产程进展及身体状况选择适配药物,核心目标是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下,实现精准镇痛。以下从实施流程与药物选择两方面详细解析,覆盖临床实操关键要点。
一、无痛分娩的完整实施流程:分阶段有序推进
(一)术前评估与准备阶段(产程中,宫口开≥2cm 时启动)
  1. 多学科联合评估
产科医生先确认产妇处于正规产程(宫口扩张≥2cm、规律宫缩),排除难产指征(如骨盆狭窄、胎儿窘迫);麻醉科医生随后进行专项评估:
  • 病史采集:重点询问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、腰椎疾病(如脊柱侧弯)、药物过敏史(尤其是局麻药、阿片类药物);
  • 体格检查:检查腰椎间隙是否清晰(便于穿刺)、下肢活动能力,测量生命体征(血压、心率、血氧饱和度);
  • 辅助检查:核对血常规(血小板≥80×10⁹/L)、凝血功能(凝血酶原时间正常)报告,确保无穿刺禁忌。
  1. 知情沟通与准备
医生向产妇及家属说明镇痛方式(如椎管内镇痛)、操作影响(如穿刺疼痛、低血压)、药物可能的副作用(如恶心),签署《分娩镇痛知情同意书》;同时准备穿刺所需物品(无菌穿刺包、局麻药、镇痛泵),产妇更换宽松衣物,取侧卧位(背部弓起,双手抱膝,暴露腰椎间隙),建立静脉通路(便于术中给药与急救)。
(二)术中操作阶段(椎管内镇痛为主,15-30 分钟完成)
  1. 椎管内穿刺与置管
  • 消毒与麻醉:医生用碘伏对产妇腰背部皮肤进行消毒(范围直径≥15cm),铺无菌洞巾,在穿刺点(通常 L2-L3 或 L3-L4 间隙)注射少量局部麻醉药(如 1% 利多卡因),减轻穿刺痛感;
  • 穿刺与置管:用硬膜外穿刺针缓慢刺入腰椎间隙,突破黄韧带时会有 “落空感”,确认进入硬膜外腔后,置入细软导管(长度约 3-5cm,留在体外部分固定在背部皮肤),拔除穿刺针,避免导管移位。
  • 药物推注:首次推注 “负荷剂量”(如 0.1% 罗哌卡因 + 2μg/ml 芬太尼混合液 5-10ml),快速建立镇痛效果,随后将导管与镇痛泵连接,设置持续输注剂量(通常 8-12ml/h)。
  1. 效果测试与调整
给药后 5-10 分钟(腰硬联合镇痛)或 15-20 分钟(硬膜外镇痛),医生用针刺法测试产妇下腹部及下肢痛觉,确认镇痛平面控制在 T10-S1 节段(覆盖子宫、产道疼痛区域),同时检查下肢活动能力(确保无明显麻木、无力),若镇痛效果不足,可追加少量药物;若出现血压下降(收缩压<90mmHg),静脉输注升压药(如麻黄碱)纠正。
(三)术后监测与管理阶段(持续至分娩结束)
  1. 实时监测
  • 产妇监测:每 15-30 分钟测量一次生命体征,观察是否有头晕、恶心、呼吸抑制(血氧饱和度≥95% 为正常),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血、红肿(预防感染);
  • 胎儿监测:通过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测胎儿心率(正常 110-160 次 / 分),若出现胎心减速,立即暂停镇痛药物,排查是否为药物影响或胎儿缺氧。
  1. 镇痛调整与产程配合
产妇可通过镇痛泵上的 “自控按钮” 追加药物(每次追加剂量 2-4ml,锁定时间 15-20 分钟,避免过量),疼痛加剧时(如宫缩变强)可自行按压;进入第二产程(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)时,医生会适当降低镇痛药物剂量(如减少 20%-30%),避免影响产妇下肢肌力,便于其配合宫缩用力娩出胎儿;胎儿娩出后,停止镇痛泵输注,待胎盘娩出、产妇生命体征稳定后,拔除背部导管。
二、无痛分娩的药物选择:安全与效果的平衡
(一)核心药物类型:局麻药 + 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
  1. 局麻药:阻断疼痛信号传导
  • 首选药物:罗哌卡因,优点是对运动神经影响小(产妇可自主活动)、心脏毒性低,常用浓度 0.08%-0.12%,既能有效镇痛,又不抑制子宫收缩;
  • 替代药物:布比卡因(浓度 0.0625%-0.125%),镇痛作用更强,但运动神经阻滞影响略高,适合疼痛剧烈的产妇,需严格控制剂量。
  1. 阿片类药物:增强镇痛效果,减少局麻药用量
  • 常用药物:芬太尼(浓度 2-4μg/ml),与局麻药混合使用,可将镇痛效果提升 30%-50%,且通过胎盘的量极少(不足母体剂量 1%),对胎儿影响小;
  • 备选药物:舒芬太尼(浓度 0.2-0.4μg/ml),镇痛作用更强但起效稍慢,适合对芬太尼不敏感的产妇,需警惕呼吸抑制影响(发生率<1%)。
(二)不同镇痛方式的药物选择差异
  1. 椎管内镇痛:联合用药为主
必须采用 “局麻药 + 阿片类药物” 混合方案,如 0.1% 罗哌卡因 + 2μg/ml 芬太尼,既能精准阻断脊神经疼痛信号,又能减少单一药物用量,降低副作用(如局麻药导致的下肢麻木、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)。
  1. 笑气吸入镇痛:单一气体药物
无需联合其他药物,使用 50% 笑气与 50% 氧气的混合气体,产妇通过面罩自主吸入,每次宫缩前 30 秒开始吸入,宫缩结束后停止,避免过量吸入导致缺氧;无明确药物禁忌(除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外),但镇痛效果较弱,仅作为辅助方式。
  1. 静脉镇痛:单一阿片类药物
仅用于椎管内镇痛禁忌者,常用瑞芬太尼(剂量 0.025-0.05μg/kg/min),通过静脉持续输注,起效快但代谢快,需产妇配合按压自控按钮追加剂量;因药物易通过胎盘,需密切监测新生儿呼吸(出生后可能出现短暂呼吸抑制,需吸氧缓解)。
(三)药物使用安全原则
  1. 剂量个体化
根据产妇体重(如 50-70kg 产妇持续输注剂量 8-10ml/h)、疼痛评分(VAS 评分≥7 分时增加剂量)、产程阶段(第二产程减量)调整,避免 “一刀切” 用药;
  1. 副作用预防
术前静脉输注晶体液(如生理盐水 500ml)预防低血压,备好止吐药(如昂丹司琼)应对恶心,若出现呼吸抑制,立即停止阿片类药物,给予吸氧、呼吸兴奋剂(如纳洛酮);
  1. 胎儿安全保障
选择胎盘通过率低的药物(如罗哌卡因、芬太尼),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(如吗啡),用药后密切监测胎心,确保胎儿无异常。
三、总结:流程规范是安全核心,药物适配是效果关键
无痛分娩的实施需依托 “评估 - 操作 - 监测” 的闭环流程,其中椎管内镇痛的穿刺操作需由经验丰富的麻醉科医生完成,药物选择需兼顾镇痛效果与母婴安全,优先采用 “局麻药 + 阿片类药物” 联合方案。产妇在实施过程中,需积极配合医生体位要求,及时反馈疼痛变化与身体不适(如头晕、心慌),以便医生动态调整药物剂量。规范的流程与科学的药物选择,既能将分娩疼痛降至可忍受范围,又能最大限度保障母婴安全,让产妇在更舒适的状态下完成分娩。


特色专题 / SPECIAL
医院环境 / ENVIRONMENTAL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