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25/9/11]
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,其中宫颈癌、子宫内膜癌、卵巢癌是临床最常见的三种类型,三者发病率占妇科恶性肿瘤总数的 70% 以上,且各有鲜明的疾病特点,了解这些特征对早期防治至关重要。
宫颈癌在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,高发年龄集中在 30-55 岁,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。其致病因素明确,99% 以上的病例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(HPV)持续感染相关,尤其是 HPV16、18 型。早期宫颈癌症状隐匿,部分患者仅表现为性生活后少量阴道出血或白带带血;随着病情进展,会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、脓性恶臭白带,晚期还会伴随盆腔疼痛、下肢水肿等症状。宫颈癌的显著特点是可通过筛查实现早期发现,HPV 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(TCT)能有效检出癌前病变,且接种 HPV 疫苗可大幅降低发病影响,这是目前唯一可通过疫苗预防的妇科恶性肿瘤。
子宫内膜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,平均发病年龄约 55 岁,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,已跃居部分城市妇科恶性肿瘤第二位。其发病与雌激素长期刺激密切相关,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未生育、晚绝经等均为高危因素。阴道不规则出血是子宫内膜癌最典型的早期症状,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流血需高度警惕;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阴道排液增多,呈血性或浆液性,合并感染时可出现恶臭分泌物。相较于其他妇科肿瘤,子宫内膜癌早期症状更易被察觉,通过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获取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分析,即可明确诊断,且早期患者经规范治疗后 5 年生存率可达 80% 以上。
卵巢癌因早期症状不典型、缺乏有效筛查手段,被称为 “沉默的杀手”,确诊时约 70% 的患者已处于晚期,预后相对较差。其发病高峰在 40-60 岁,病因尚未完全明确,家族遗传史(如 BRCA1/2 基因突变)是重要高危因素。早期卵巢癌多无明显症状,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轻微腹胀、腹部不适或食欲下降,易被误认为消化系统疾病;晚期则会出现腹水、盆腔包块、消瘦、乏力等症状。卵巢癌的特点是扩散早,且病理类型复杂,以浆液性囊腺癌最为常见。由于缺乏特异性早期指标,目前卵巢癌的筛查主要依赖超声联合肿瘤标志物 CA125 检测,但对早期病变的检出率有限,因此有家族史的女性需加强监测。
综上,三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各有侧重:宫颈癌病因明确、可防可筛;子宫内膜癌早期症状明显、预后较好;卵巢癌则因隐匿性强、筛查困难而预后较差。女性群体应重视定期妇科检查,结合自身高危因素针对性防控,才能有效降低妇科恶性肿瘤的危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