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25/8/22]
乳腺超声检查是乳腺疾病诊断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,凭借无辐射、操作便捷、可重复等优势,在乳腺健康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了解其检查意义及报告解读方法,能帮助人们更科学地认识乳腺健康状况。
一、乳腺超声检查的核心意义
1. 早期筛查与疾病发现
乳腺超声可清晰显示乳腺各层组织的结构,能发现直径小至几毫米的肿块,对于早期乳腺癌、乳腺纤维瘤、乳腺增生等疾病的筛查具有重要价值。尤其是对于年轻女性(乳腺组织较致密),超声检查比钼靶检查更易发现微小病变,可作为 20-40 岁女性常规乳腺筛查的首选方式。
2. 明确肿块性质
对于乳腺自我检查或其他检查发现的肿块,超声检查能通过观察肿块的形态、边界、内部回声、血流信号等特征,初步判断其良恶性。例如,良性肿块多表现为形态规则、边界清晰、内部回声均匀、血流不丰富;而恶性肿块常呈形态不规则、边界模糊、内部回声不均、血流信号丰富等特点,为进一步诊断提供重要依据。
3. 辅助制定治疗方案
在乳腺疾病治疗过程中,超声检查可动态监测病变变化。如乳腺纤维瘤术后复查,观察是否有复发;乳腺癌化疗期间,评估肿瘤大小变化以判断治疗效果;对于乳腺脓肿,超声还可引导穿刺引流,提高治疗精准度。
4. 特殊人群的优选检查
孕妇、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,因钼靶检查存在辐射影响,乳腺超声成为安全的替代检查方式,可在不影响胎儿或哺乳的情况下,评估乳腺健康状况。
二、乳腺超声报告的关键指标解读
乳腺超声报告通常包含对乳腺结构、肿块特征、血流情况等的描述,以下是常见指标的解读:
1. 乳腺结构描述
-
乳腺增生:报告中可能出现 “乳腺腺体回声增粗、增强,分布不均” 等描述,提示乳腺组织存在增生性改变,多为良性,与激素水平波动相关。
-
乳腺囊肿:表现为 “无回声区,边界清晰,后方回声增强”,是乳腺内的液性占位,多为良性,较小的囊肿通常无需特殊处理,定期复查即可。
2. 肿块特征解读
-
形态与边界:“形态规则(圆形、椭圆形)、边界清晰” 多为良性肿块(如乳腺纤维瘤);“形态不规则、边界模糊、毛刺状” 需警惕恶性可能。
-
内部回声:“内部回声均匀” 常见于良性病变;“内部回声不均、钙化点(尤其是微小钙化)” 可能提示恶性病变,需进一步检查。
-
纵横比:指肿块的前后径与左右径的比值,纵横比>1(肿块上下方向生长更明显)时,恶性影响相对较高。
3. 血流信号
超声报告中通常用 “CDFI” 描述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,分为 0 级(无血流)、Ⅰ 级(少量血流)、Ⅱ 级(中量血流)、Ⅲ 级(丰富血流)。恶性肿块因生长迅速,需要更多血液供应,多表现为 Ⅱ 级或 Ⅲ 级血流信号;良性肿块血流信号通常较少(0 级或 Ⅰ 级),但并非绝对,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。
4. BI-RADS 分级(重要评估标准)
BI-RADS(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)分级是国际通用的评估标准,用于判断乳腺病变的恶性影响,共分为 6 级:
-
0 级:评估不完全,需要结合其他检查(如钼靶)进一步明确。
-
2 级:良性病变(如单纯囊肿、稳定的良性肿块),建议定期复查(每年一次)。
-
3 级:可能良性病变,恶性影响<2%,建议短期随访(每 3-6 个月复查一次),若连续 2-3 年无变化,可降为 2 级。
-
4 级:可疑恶性病变,恶性影响 2%-95%,需进一步做穿刺活检明确诊断,其中 4A 级恶性影响较低(2%-10%),4B 级中等(10%-50%),4C 级较高(50%-95%)。
-
5 级:高度怀疑恶性病变,恶性影响>95%,建议尽快手术治疗并做病理检查。
三、报告解读注意事项
-
超声报告的解读需结合临床症状(如乳房胀痛、乳头溢液)、病史(如乳腺癌家族史)等综合判断,不能仅凭单一指标下结论。
-
对于 BI-RADS 3 级及以上的病变,应遵循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(如穿刺活检、钼靶、MRI),避免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。
-
不同医院、不同设备的超声报告可能存在细微差异,复查时建议选择同一家医院,便于前后对比。
总之,乳腺超声检查是乳腺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,其报告中的 BI-RADS 分级是判断病变影响的核心依据。拿到报告后,应及时咨询乳腺专科医生,明确下一步处理方案,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