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25/9/2]
牙周炎是一种发生在牙周组织(包括牙龈、牙周膜、牙槽骨和牙骨质)的慢性炎症性疾病,主要由牙菌斑中的细菌长期作用引起。若不及时治疗,会逐渐破坏牙周支持组织,最终可能导致牙齿松动、脱落。了解其症状表现并遵循系统性治疗指南,对控制病情至关重要。
牙周炎的症状表现
牙周炎的症状会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加重,不同阶段的表现有所差异:
-
早期(牙龈炎阶段):此阶段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、充血,刷牙或咬硬物时容易出血,这是最常见的早期信号。牙龈颜色可能由健康的粉红色变为暗红色,质地松软,缺乏弹性,部分患者会感觉牙龈局部发痒或有轻微胀痛。此时牙槽骨和牙周膜尚未受到明显破坏,若及时干预,病情可逆转。
-
中期(牙周袋形成阶段):随着炎症进一步发展,牙龈与牙齿之间形成牙周袋(正常情况下牙龈与牙齿紧密贴合,没有明显间隙)。牙周袋内易积存食物残渣和细菌,导致感染加重,患者可能出现口臭症状,且口臭通过刷牙难以 消除。牙龈红肿、出血的情况更加明显,有时会出现自发性出血。同时,牙槽骨开始出现吸收,但牙齿尚未明显松动。
-
晚期(牙齿松动阶段):牙周组织遭到严重破坏,牙槽骨吸收量大幅增加,牙齿失去足够的支持,出现明显松动,咀嚼食物时会感到无力、疼痛,甚至无法正常进食。牙周袋深度进一步加深,可能出现牙周脓肿,表现为牙龈上形成脓包,伴有剧烈疼痛、肿胀,严重时可引起面部肿胀、发热等全身症状。此外,牙齿位置可能发生改变,出现牙缝变大、牙齿倾斜等情况。
牙周炎的系统性治疗指南
牙周炎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、系统的方法,旨在消除感染、控制炎症、阻止病情进展、恢复牙周组织功能,并预防复发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:
-
基础治疗阶段:这是治疗的核心环节,目的是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,控制牙龈炎症。
-
口腔卫生指导:医生会向患者传授正确的刷牙方法(如巴氏刷牙法)、牙线和牙间刷的使用技巧,强调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性,要求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,每天至少刷牙两次,饭后及时漱口。
-
洁治术(洗牙):通过超声波洁牙机或手工器械,清除牙龈上方(龈上)的牙结石和牙菌斑,这是去除局部刺激因素的基础步骤。
-
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:对于牙周袋内的龈下牙结石和感染的牙骨质,需要进行刮治术,用专用器械深入牙周袋内清除牙结石;根面平整术则是将牙根表面修整光滑,去除污染的牙骨质,使牙根表面能够与牙龈组织重新附着。
-
消除局部促进因素:如调整咬合关系,去除不良修复体(如不合适的假牙),治疗龋齿等,减少对牙周组织的进一步损伤。
-
手术治疗阶段:对于基础治疗后牙周袋仍较深(深度≥5mm)、牙槽骨吸收明显或存在牙龈退缩等情况的患者,需要进行手术治疗。
-
牙周翻瓣术:通过手术将牙龈翻开,暴露牙根和牙槽骨, 清除牙周袋内的感染组织、牙结石和病变骨质,修整牙槽骨形态,然后将牙龈瓣复位缝合,以消除牙周袋,促进牙周组织愈合。
-
引导性组织再生术:在翻瓣术后,在牙根表面和牙槽骨之间放置生物膜等材料,引导牙周膜细胞、牙槽骨细胞等再生,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,适用于有一定骨缺损的病例。
-
牙龈切除术和牙龈成形术:对于增生肥大的牙龈组织或形态异常的牙龈,通过手术切除部分牙龈,修整牙龈形态,改善牙龈健康和美观。
-
药物治疗阶段:药物治疗通常作为基础治疗和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,不能替代机械清除菌斑和牙结石的治疗。
-
局部用药:常用的有含氯己定的漱口液,可抑制口腔内细菌繁殖,减少牙菌斑形成;将甲硝唑凝胶、米诺环素软膏等药物放入牙周袋内,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,杀灭牙周袋内的细菌。
-
全身用药:对于病情严重、存在全身感染症状或基础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,可口服抗生素,如甲硝唑、阿莫西林、多西环素等。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,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,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。
-
维护治疗阶段:牙周炎治疗后并非一劳永逸,需要长期的维护治疗来防止复发。
-
定期复查: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(通常每 3-6 个月)进行口腔检查和洁治,及时发现和处理新出现的牙菌斑、牙结石和牙周袋。
-
强化口腔卫生:继续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,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口腔护理方式,如使用冲牙器等辅助工具。
-
调整生活习惯:戒烟限酒,合理饮食,补充维生素 C、钙等营养素,增强机体免疫力,有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维护。
总之,牙周炎的治疗需要医患双方密切配合,遵循系统性的治疗方案,并坚持长期维护,才能有效控制病情,保护牙齿健康。一旦出现牙龈出血、口臭、牙齿松动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做到早诊断、早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