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医院动态

近日,知名网络红人曹三岁与合肥二哥亲自来到合肥长庚医院,为医院的产科团队送上了一面象征感激与认可的锦旗。这不仅是对医院产科工作的高度肯定,更..查看详情

快速咨询

24在线免费咨询
0551-63855551

当前位置:当前位置:首页>>口腔科室>>牙齿矫正

牙周炎的形成发展与系统性治疗解析

[2025/9/9]

牙周炎作为成年人牙齿脱落的首要原因,其病程具有 “隐匿性、渐进性” 特点,多数患者在出现明显牙齿松动时才就诊,此时牙周组织已发生不可逆损伤。本文将从病因机制入手,梳理牙周炎的完整发展进程,并详解规范化的系统性治疗方案,为读者提供科学的疾病认知与诊疗参考。
一、牙周炎的形成机制:从 “细菌堆积” 到 “组织破坏”
牙周炎的核心病因是牙菌斑生物膜—— 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群落,其形成与发展需经历三个关键阶段:
  1. 牙菌斑定植期:口腔内细菌(如牙龈卟啉单胞菌、伴放线放线杆菌)通过黏附蛋白附着在牙面,24 小时内形成 生物膜,常规漱口无法清除;若未及时刷牙,牙菌斑会逐渐向牙龈沟内延伸,刺激牙龈组织。
  1. 炎症启动期:牙菌斑释放的毒素(如脂多糖)激活牙龈内免疫细胞(如中性粒细胞、巨噬细胞),引发局部炎症反应,表现为牙龈红肿、出血;此时若仍未干预,炎症会突破牙龈屏障,向深层牙周组织扩散。
  1. 组织破坏期:免疫细胞分泌的蛋白酶(如基质金属蛋白酶)会降解牙周膜纤维和牙槽骨,导致牙龈与牙齿分离形成 “牙周袋”,同时牙槽骨出现吸收;随着骨量减少,牙齿失去支撑,逐渐出现松动、移位,最终可能脱落。
此外,局部促进因素(如牙结石、食物嵌塞、不良修复体)会加速疾病进展 —— 牙结石作为牙菌斑的 “载体”,不仅阻碍清洁,还会持续释放毒素;而全身危险因素(如糖尿病、吸烟、骨质疏松)会降低机体抵抗力,使牙周炎更难控制,形成 “全身 - 局部” 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。
二、牙周炎的发展进程:四个阶段的典型特征
根据牙周组织破坏程度和临床症状,牙周炎可分为四个渐进阶段,各阶段治疗难度与预后差异显著:
  1. 牙龈炎阶段(可逆期)
  • 特征:牙龈红肿、刷牙出血,无牙周袋形成,牙槽骨未吸收;此时炎症仅局限于牙龈,通过 清洁可完全恢复,若忽视则会发展为牙周炎。
  1. 早期牙周炎阶段
  • 特征:牙龈出现轻度退缩,形成深度<4 毫米的浅牙周袋,牙槽骨吸收量<1/3 根长;患者可能无明显疼痛,仅偶尔感觉牙龈胀痛或口臭,X 线片可见牙槽骨轻度水平吸收。
  1. 中度牙周炎阶段
  • 特征:牙周袋深度 4-6 毫米,牙槽骨吸收达 1/3-1/2 根长,牙齿出现轻度松动;咀嚼时可能感到无力,牙龈反复出血,按压牙周袋可溢出少量脓液,口臭明显加重。
  1. 重度牙周炎阶段(不可逆期)
  • 特征:牙周袋深度>6 毫米,牙槽骨吸收超过 1/2 根长,牙齿明显松动、移位(如前牙扇形展开);部分患者伴随牙龈反复脓肿、咬合疼痛,甚至出现牙齿自行脱落,X 线片可见牙槽骨严重吸收,牙根暴露明显。
三、牙周炎的系统性治疗:“分阶段、个性化” 的规范化方案
牙周炎治疗的核心目标是 “清除病因、控制炎症、阻止骨吸收、恢复功能”,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分阶段治疗计划,通常包括四个步骤:
(一)基础治疗:控制炎症的 “关键第一步”
基础治疗是所有牙周炎患者的必经阶段,旨在 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,消除局部刺激因素,通常持续 4-8 周,包括:
  1. 口腔卫生指导:教会患者正确刷牙方法(巴氏刷牙法)、使用牙线和牙缝刷,强调每日清洁的重要性,同时建议戒烟、控制血糖,减少全身危险因素。
  1. 洁治术(洗牙):通过超声波洁牙机清除牙齿表面和牙龈沟内的牙结石、牙菌斑,改善牙龈炎症;对于色素沉着严重者,可配合喷砂抛光,减少细菌再附着。
  1. 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术(SRP):这是治疗牙周炎的 “核心操作”—— 医生使用专用器械深入牙周袋内,清除袋壁上的牙菌斑、牙结石及病变组织,同时平整牙根表面,促进牙龈重新附着;对于较深的牙周袋(>5 毫米),可能需要局部麻醉下分次进行。
  1. 消除局部促进因素:拆除不良修复体(如边缘不密合的假牙)、充填邻面龋洞、调整咬合关系,避免食物嵌塞和咬合创伤对牙周组织的进一步损伤。
基础治疗后需复查评估,若牙龈炎症消退、牙周袋深度<4 毫米,进入维护期;若仍存在深牙周袋(>5 毫米)或炎症未控制,则需进入下一步治疗。
(二)手术治疗:修复牙周组织的 “进阶手段”
手术治疗适用于中度以上牙周炎患者,目的是清除深层感染、修复缺损组织,常用术式包括:
  1. 牙周翻瓣术:在牙龈上做切口,将牙龈瓣翻开,暴露牙槽骨和牙根面, 清除深层牙结石和肉芽组织;若牙槽骨有吸收缺损,可同期进行骨引导再生术(GBR)—— 植入骨替代材料(如羟基磷灰石),覆盖生物膜,促进牙槽骨再生。
  1.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(GTR):针对牙周膜缺损区域,通过生物膜隔离上皮细胞,引导牙周膜细胞和牙槽骨细胞优先生长,实现牙周组织的功能性修复,尤其适用于年轻患者或单根牙的深牙周袋治疗。
  1. 牙龈成形术 / 翻瓣术:对于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暴露、敏感的患者,可通过手术覆盖暴露的牙根,改善美观和牙齿敏感症状;若存在牙龈增生,也可通过手术修整牙龈形态,恢复正常的牙龈轮廓。
手术治疗后需经历 2-3 个月的愈合期,期间需严格保持口腔卫生,避免剧烈咀嚼,定期复查伤口愈合情况。
(三)修复治疗:恢复牙齿功能的 “重要环节”
在牙周炎症得到控制、牙周组织稳定后(通常术后 3 个月),需根据牙齿松动和缺失情况进行修复治疗,包括:
  1. 松动牙固定术:对于轻度松动的牙齿,可通过纤维带或树脂将其与邻牙固定,分散咬合力,促进牙周组织进一步修复;固定期限通常为 3-6 个月,期间需避免咬硬物。
  1. 缺失牙修复:对于无法保留的严重松动牙,拔除后需及时进行种植修复、固定桥或活动义齿修复,避免邻牙倾斜、对颌牙伸长,维持正常的咬合关系和口腔功能。
修复治疗需遵循 “微创、保护牙周” 原则,修复体边缘需位于牙龈沟内 1 毫米左右,避免刺激牙周组织。
(四)维护治疗:预防复发的 “长期保障”
牙周炎治疗后并非一劳永逸,由于牙菌斑会持续形成,患者需终身进行维护治疗,核心措施包括:
  1. 定期复查:治疗后第一年每 3 个月复查一次,评估牙周袋深度、牙龈出血情况和牙菌斑控制水平;若病情稳定,后续可延长至每 6 个月复查一次。
  1. 定期洁治:即使日常清洁到位,仍会有牙菌斑堆积形成牙结石,需每 6-12 个月进行一次洁治,清除局部刺激因素。
  1. 动态调整方案:若复查时发现炎症复发(如牙周袋加深、牙龈出血),需及时重新进行基础治疗,必要时再次手术,避免病情反弹。
四、治疗预后与患者配合的关键意义
牙周炎的治疗效果取决于 “治疗时机” 和 “患者配合度”:早期牙周炎通过规范治疗,牙槽骨吸收可得到控制,牙齿功能基本恢复;而重度牙周炎即使经过治疗,已吸收的牙槽骨也难以完全再生,只能维持现状、延缓脱落。
患者的日常口腔护理是预后的核心影响因素 —— 研究表明,坚持正确刷牙、使用牙线,且能定期复查的患者,牙周炎复发率可降低 60% 以上。此外,控制全身疾病(如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)、戒烟等措施,也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,减少疾病进展影响。
总之,牙周炎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,关键在于 “早发现、早治疗、长期维护”。通过了解其形成发展规律,配合规范化的系统性治疗,多数患者可有效保留牙齿,维持正常的口腔功能与生活质量。


特色专题 / SPECIAL
医院环境 / ENVIRONMENTAL
友情链接